今年以来,张掖市科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关于群团改革、科技创新、科协工作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职能优势,认真履行使命任务,积极打造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蓄水池”和高能级吸引人才、集聚人才的“磁石”,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资源“强磁场”,激发高质量发展“原动力”,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智慧和力量。
拓宽用人视野,提高引才质量。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不断拓展用人视野,强化与中国科协、国家学会的联系,通过牵线搭桥精准引才、资源联合推动市场化引才、着力服务重点企业引才留才,推动建成省级协同创新基地9个、“海智计划”工作站3个、“科技小院”7个,柔性引进两院院士5名、海外专家学者23人、国内高层次人才62人,引导5家协同创新基地与12家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前移引才端口,借助“彩虹邀约·才聚张掖”集中引进高层次急需人才宣介会等平台,引导张掖林科院协同创新基地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浙江农林大学、兰州大学、甘肃省治沙研究所5名专家成功签订柔性引进高端人才服务协议,同期引进“双一流”硕士研究生3名。坚持外引内培,不断完善举荐人才激励机制,在举荐孕育中“慧眼识才”,以国家工程师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甘肃省青年科技奖等人才奖励项目为引领,探索人才举荐配套服务项目,推荐市林科院高级工程师马剑为第十一届甘肃青年科技奖候选人,推荐河西学院、市医院等5名博士学历的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参加中国科协举办的高层次人才培训班,深入开展“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等活动,评选出20名张掖最美科技工作者,以弘扬科学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广泛宣传科技工作者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生动事迹,彰显各类人才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魄力和勇气。
项目建设牵引,带动人才落地。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产业发展和人才建设的重要抓手,探索设立实施学术交流项目,鼓励学会与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开展关键技术难题研究。依托高层次人才平台,申报国家、省、市各类项目58项,争取实施高端外国专家引进《祁连山不同植被类型水文生态功能关键技术研究》《典型林草复合流域土壤水热特征及其与生物量的耦合关系》和海智特色示范项目《典型高寒山地针叶林幼苗天然更新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祁连山高寒区典型下垫面生态水文过程研究》等项目45个,培育新品种15个,完成科研成果18项,授权专利6项,制定地方标准5项,获省部级奖1项、市厅奖2项,依托项目选派12名优秀科技人才参加高层次培训班。邀请“中巴伊经济走廊新垦绿洲地力与产能协同提升技术集成与示范”国际合作项目组对雄性不育、单倍体育种诱导、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等10个创新试验示范项目进行了指导,帮助科研人员拓展思路、学习方法、提高能力水平。
搭建学术平台,发现凝聚人才。把学术交流作为凝聚科技智慧的重要载体平台,充分发挥学术交流引领科技创新作用,筹备召开第十六届海峡两岸科普论坛,承办了寒旱区生态修复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学术研讨会、玉米种业产能提升创新论坛,邀请王金南、张福锁、严纯华、冯起等多名院士为张掖高质量发展把脉会诊,注入强劲科技动力。鼓励支持协同创新基地、学会举办了河西走廊林草碳汇能力提升研讨会暨科普专家培训、河南省农学会产业振兴专委会第一届第四次学术交流会等各类学术交流活动15场次,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开展研讨交流、建言献策,服务创新发展。成功举办第四届甘肃省农业科技成果推介会,组织14家企业参加首届甘肃省企业科技创新大赛,获铜奖1项、科技创新成果三等奖3项,促进科技交流和成果转化。
健全保障机制,全力服务人才。联合市委组织部出台《张掖市高层次人才创新平台申报管理评估办法》《张掖市高层次人才创新平台年度运行评估指标及评分标准(试行)》等3项制度,每年筹措资金60万元以上,对年度运行优秀的协同创新基地和海智计划工作站进行奖补支持,激励高层次人才平台创新创造。筹备召开市科协所属高层次人才创新平台年度工作推进会,印制下发《张掖市科学技术协会所属高层次人才创新平台日常工作规范》,形成倒逼工作态势,促进市科协所属高层次人才创新平台规范运行。结合“三抓三促”和主题教育,对协同创新基地、海智计划工作站和科技小院等所属高层次人才平台定期或不定期走访调研,全面了解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帮助查找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解决对策,促进高层次人才平台积极开展科研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主办:
张掖市科学技术协会 电话:(0936)8214871 地址: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杏林南路市委市政府统办三号楼
陇ICP备2021001530号-1